权威科普:唐山5.1级地震之后还会不会有大余震?

时间:2020-07-13 14:49:57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张英,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今早,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

唐山地震了!

北京、天津等地很多熟睡的人被震醒。网友发来视频和照片,地震造成震中附近部分墙面开裂。

当人们还在担心之余,就在午后13时21分,云南红河州绿春县发生了4.4级地震。

15时03分,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也发生了4.0级地震。

突发的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面对地震灾难,我们该如何做好应急避险?一起学习和扩散。

唐山5.1级地震相当于什么程度?

表示地震大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震级,二是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通常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采用的是12级地震烈度表。

小于III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III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IV ~ V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VI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VI ~ VII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VIII ~ X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XI ~ XII度:毁灭性的破坏。

今天早晨唐山发生的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为浅源地震;根据震害快速评估和现场初步调查,此次地震影响可达到六度,震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研判认为此次地震造成建筑物明显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市强震台网记录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仪器烈度最大的台站是平谷区东高村镇东高村台强震台,距震中119km,仪器烈度为III度。

一般情况下,III度地震烈度下,人的感觉为:室内少数静止的人有感觉。

还会不会有余震?

据地震局专家分析,本次地震原震区近几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历史震例和物理模型分析,这次地震不会对北京的地壳应力应变和地震活动产生明显影响,可以保持正常生活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表示,今晨唐山5.1级地震前电视里还弹出了预警信息。

什么是地震预警系统?有什么意义?

电磁波和地震波哪个传播得快?毫无疑问是电磁波。地震预警就是利用这一点,趁着地震波还没有传到设防地区时提前发出预警。

目前,地震短临预报在世界范围内仍是难题。

一般而言,级别太小的地震没必要预警,地震预警也存在盲区(震中20km左右)。不过,太远的地方也没有预警的必要(烈度低于六度)。

事实上,如何“用好地震预警”也是政府管理部门、学界一直关心的话题。用好地震预警,对于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来了如何自救?

地震应急避险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震时就近避险(避震三部曲:伏地、掩护、抓牢)

地震时不要慌,房屋倒塌与坠落物伤害比起来,前者是小概率事件,不要马上跑,防止被砸伤。要记住“伏地、掩护、手抓牢”,等摇晃停止后,迅速有序撤离。不要坐电梯,更不要跳楼。

- 震后快速疏散

震后疏散的目的是防止紧随主震的余震引起房屋倒塌造成的伤害,以“有序、安全、快速”为原则。

当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及以下时,最好的方法是赶快离开。要做的是尽快转移到室外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果由于外界条件实在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仍然选择引导就近躲藏。

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中从坍塌房屋中抢救出来的幸存者,八成得益于家人及邻居的救助,我国唐山大地震亦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这一数据高达九成。

- 自救

当身体已遭地震伤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烟尘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尽量躲到不容易坍塌的地方,设法用砖头等支撑上方不稳定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同时要发出一些声音来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可以用坚硬的物体敲击。但注意不要大声呼救,保存好体力。

- 互救

在震区,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和互救,也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找被压埋的人。互救时一定不要急躁,千万不要强拉硬拽,避免出现更糟的状况。人宜用“先头部、后身体”的方法。找到被埋压者时,首先要清除TA嘴里和鼻子里的尘土。

如果发现了幸存者但又难以救援,那么首先要保证其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提供水和食物,并寻找能够将其解救的方法。

识别谣言,科学减灾

地震发生后,都会伴随有谣言的产生,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我国,只有政府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任何其它形式的“地震预报”都不可靠。所以,对待地震谣言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并及时报告。

另外,要加大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要恐慌,遇到地震做到:震时就近避险,震后快速疏散,平时提高应急意识、防灾素养,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