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咪咕打卡活动薅羊毛还是当韭菜?内附深度解析

时间:2020-07-02 14:20:47       来源:今日头条 品牌学习社

看了一下近期水花比较大的活动,刚好身边有小伙伴参加了KindleX咪咕0元购活动,所以今日作业是——拆解活动,梳理背后的底层逻辑。

2016年内容平台开始逐步向付费变现转化,切割职场教育、读书、音频、电子书等领域的蛋糕,知识付费也从从广泛科普型向垂直型、系统化的方向进行衍生。从大环境来说,这3个点非常利于知识付费的发展——

1. 移动端的发展

2. 用户时间碎片化

3. 当代年轻人(包括中青年)焦虑感日渐增加

学习成了缓解焦虑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一种解压方式,save time和killing time正在分割用户的碎片时间。

但由于微信平台对裂变活动的管控,知识付费平台拉新留存活动已经迭代了几个版本,对比早期的薄荷阅读“一百天读完四本英文名著”的活动,现在的阅读类拉新活动砍掉了朋友圈社交裂变,仍然保持了“低价引流”、“打卡留存”的设计,通过小程序、社群或App完成打卡机制,将用户留存在自己的圈地里。

咪咕 “0元购kindle”活动也是复刻的这个逻辑。

咪咕0元购营销活动拆解

1 . 扩大流量入口,拉新用户

低价引流,是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有效的拉新招数,多渠道的推广加上“提前展示成效”的利益引导,可以扩大新用户的流量入口。三节课、馒头商学院、维库、蒲公英学院等以付费课程为主要业务的平台,基本上都玩过这一类的引流活动,通过低价课、0元课大量吸收精准用户,并通过社群学习打卡、付费转化,逐步筛出付费能力突出的用户,并进行二度转化。

和市面上大部分的0元引流课不同的是,咪咕主办的“0元购”活动是需要468元的入场成本。咪咕以促销价降低入场门槛,再用打卡阅读全返现的规则,建立用户的心理预期:

“只要参与活动即可免费获得kindle,同时还养成了阅读习惯,这一波稳赚不亏。”

以及“即使打卡失败,价格仍然比原价便宜很多,而且坚持了多少天的阅读,就是一种成长”的安慰心理。

这也是常见的羊毛党心态。

咪咕利用这两个心理,引导用户去“薅羊毛”。

而这场活动的目标用户或许不是Kindle的老客户,尤其是有阅读习惯且对kindle有情怀的用户。喜欢阅读的人多数是不会在乎“返现”的,他们的心理账户会将书籍及相关设备评定为刚需,而非娱乐消费。

而另一部分的Kindle老用户已经在用“泡面梗”,来调侃自己与Kindle的关系。

以产品来说,Kindle咪咕版只是胜在价格优势和双系统,其参数与Kindle入门产品青春款几乎如出一辙(青春版有背光功能,kindle咪咕版没有背光功能),而所谓的双系统,只是承载kindle和咪咕阅读两大系统,整体使用环境仍然是封闭的。

这一点倒是与2017年kindleX咪咕联名产品首发会上,没有什么变化,这也是很难打动Kindle原始用户的原因之一。

那么,咪咕阅读的“0元购kindle”活动瞄准的是哪些用户?

初步来看,活动触达的用户多为对kindle抱有好感的萌新,所以在促销活动时间内,作为渠道商之一的静读空间在推广活动后,也会做相应的科普教程,帮助用户尽快熟悉kindle咪咕版。

活动触达用户画像分析

2. 活动流程中设计好“1元冰淇淋”

此次活动奖励机制是呈现阶段性的,随着阅读打卡阶段的递进,返现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打卡成功100天之后才能奖励408元,即全部返现。

一旦中途中断打卡,即使打卡99天也只有60元的返现。

坚持阅读难吗?当然难啊,《少有人走的路》书中就提到“人类的原罪是懒惰”,自律本身就是违背人类天性的事情。我也参与过学习打卡类的低价引流课,引流到学习过程再到最终付费转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斗,最终留存的付费用户只有一小部分。

先付费再返现的设计,一开始会给用户形成压力,强迫用户执行,但一旦后期出现中断,用户体验就结束了,“羊毛党”就沦落为“韭菜”。由于事先做好了心理铺垫,用户也不会愤然离场,而是在电子书库中持续付费转化。

有毅力自律的人仍然是少数,时间越长留下的人就越少,最后获利的还是咪咕阅读。

抛开不可控的用户行为,咪咕阅读“0元购kindle”活动流程的设计是符合峰终定律的。

—峰终定律:峰终定律由诺贝奖得主Daniel·Kahneman所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段经历的记忆,只会记得高峰时和结束时的感觉,即“峰值”和“终值”的体验。

比较出名的例子就是宜家的动线设计,虽然购买过程中需要忍受绕来绕去的路线、自助购物和排长队,但人们回忆起宜家还是物美价廉的产品、餐厅以及结账处的1元冰淇淋。而此次活动的“峰值”正是背后的60万书库资源,返现408元便是终值的“1元冰淇淋”。

峰终定律

1. 新瓶装旧酒,爆款玩法换个套仍然有吸引点

打卡学习0元购的活动玩法已经比较成熟了,目前此类活动玩法已经丢掉了社交裂变属性,牺牲了社交圈引流,盘活这波新用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设置奖励机制来唤醒用户,让用户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完成任务,有利于二度转化,让新用户逐步转化成活跃用户,甚至付费用户。

2. 门槛降低,参与难度降低

去年海信A5水墨屏手机、腾讯口袋阅也同样做过0元购返现的活动,相比之下,咪咕阅读的入场门票不算贵,且规则更易完成。

·海信A5水墨屏手机:阅读30分钟、阅读300页,打卡180天阶段性返现699元(阶段时间为7天-15天-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

·腾讯口袋阅:阅读30分钟、阅读300页,打卡180天阶段性返现899元(阶段时间为7天-15天-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

3. 撕开流量入口,让用户重新认识咪咕阅读

返现的规则对于咪咕阅读来说也不亏,这是让新用户重新认识咪咕阅读的好机会。

从行业发展背景上看,横在咪咕阅读面前有二座大山。

一是移动阅读品牌频出,垂直领域的巨头已经显露出来,且每个品牌都将其特点放大,咪咕在这一方面的品牌营销,占不了优势。

笔者对于咪咕阅读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3g时代的网络小说,在复盘梳理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一下咪咕阅读app,发现咪咕阅读的书库除了熟知的网络文学资源,还囊括了出版类、影视周边、漫画以及演讲类,也具备音频听书的功能。

但就拿影视周边小说为例,喜马拉雅影视小说的营销一直做得很足,从影视剧粉、去圈用户。

喜马拉雅官网首页截图

对比之下,咪咕阅读的首屏热门影视类小说露出不足,仅给到一张banner的展示位,且还不是近期热度较高的影视作品,热门影视的推广物料都隐藏在子频道影视版块。

​咪咕阅读子频道影视频道

二是用户时间碎片化,瓜分时间的平台增加了。

就像当今音乐市场的尴尬一样,音乐已经不是唯一的娱乐方式,用户的时间被分走了。在不考虑粉丝红利的基础上,歌手的竞争对手不是另一个歌手,而是游戏、抖音等。

图书行业遇冷,电子书怎能幸存独活。或许让用户放下手机,从开放环境进入封闭环境,才能重新抓住用户的时间。

最后几点思考

1. 奖励机制阶段跳跃性较大,可以多设关卡减少中间时长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间间隔时间太长,众所周知坚持自律向上的习惯是非常难,大多数人在挑战人性弱点的过程中放弃,成了此类打卡活动的最终走向。

但在22天放弃,和在99天放弃,享受同等“待遇”,这也极易造成负面评价。

2. 允许用户犯错,增设补卡功能

如果把引流拉新作为重要的目标,那么“割韭菜”的行为越滞后越好,通过后续引导留住越多的用户,对后续转化会员、小说付费也越有利。

那么增设补卡功能,比如完成哪些任务获得一次补卡机会,也会让用户好感和粘性双双增加。

3.发挥蓝海优势,扩大受众群体

从这次活动铺设的渠道来看,活动目标人群还是锁定在“将读书作为娱乐或知识补给”的文艺青年。

而在宣传的内容,咪咕阅读也并没有过多地释放出网络文学的优势。

这一波操作并未持续挖掘更多的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而是选择在灰色空间寻找契合用户,这种操作着实更费力。

所以,咪咕的羊毛你薅不薅?

关键词: kindle咪咕打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