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平方公里,67名岛民,传统捕捞生活方式200年来沿袭至今。小管岛上,保留至今的自然风貌令人印象深刻。
这座位于山东青岛鳌山卫东部海域的“齐鲁最美海岛”的另一面,却是闭塞与落后:缺淡水、不通电,简陋的小渔船是岛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如何利用周边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水质实现强岛富民的愿景?2019年,这座海岛被纳入山东“保护性利用”开发版图,“海上花园”的规划图景正徐徐展开。
小管岛是山东589个海岛之一。这一东部沿海省份同时拥有约占全国1/6的陆地海岸线、15.95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及200余处海湾。山东长期以来享有全国“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油瓶子”的美誉,但厚实的海洋“家底”并没有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向海而兴,驶入深蓝。确定海洋强省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全省16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如今,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彻底改变“万里海洋千年睡”的状况。
科技兴海铸就“国之重器”
今年8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有3项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相关网站上,这个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实验室建立之初就打破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科研人员实行“双聘制”,管理服务人员实行“职员制”;开展“鳌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汇聚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人的科技队伍,近3年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的论文数比肩全球顶尖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主任杨金波是实验室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他在全美第二大医学机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工作了15年,在生物医学研究上取得不少创新成果。
“药物研发需要科研条件和资金支持。作为我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提升海洋药物开发的速度与效率非同寻常。”杨金波感慨道。
这一实验室汇聚了国内外30余家优势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央企,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在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实验室对大型科研平台实行开放共享。与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合作建成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统筹“东方红2”“科学”等24艘大型科考船舶、以“蛟龙号”为代表的500余台海洋调查装备,共享船时超过1600天;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建成并公开发布了全球首个包含3万余个人类已知海洋天然产物的“海洋化合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山东因海洋成为世界的山东,世界也会因海洋成为山东的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对海洋事业的解读颇富哲理。
逐梦深蓝,山东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的长期积累。
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有22名两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设有海洋专业和学科;32家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十五”以来全国近50%的海洋领域“973”“863”计划项目。除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还坐拥国家深海基地、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等重量级国家创新平台。
产业强海培育“海上粮仓”
在日照以东130海里的黄海深处,一座周长180米、高65米的世界最大全潜式智能网箱潜伏于此,被命名为“深蓝1号”,山东产业强海正焕发出强劲动能。
三文鱼是冷水性鱼类,生存水域温度高于18摄氏度时极易患病且死亡率高。我国海域面积虽辽阔,长期以来,面对三文鱼的养殖只能望洋兴叹。
2012年年初,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团队提出利用黄海冷水团开放海域养殖三文鱼的设想。“‘深蓝1号’在设计方面采用浮箱捕捞、网箱附着生物清除、鱼鳔补气等最新专利技术,可实现网箱升降远程控制、周边水质监控及报警、自动投喂等功能。与传统网箱相比,它能在高温的夏季沉到黄海冷水团中进行养鱼生产,由此实现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突破,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介绍。
目前,“深蓝1号”中的12万尾三文鱼苗长势良好,预计2020年春节前后即可收获。
从近岸养殖向深海挺进,从传统网箱向高端装备升级,黄海冷水团绿色养殖项目充分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思路。随着养殖容积大3倍的“深蓝2号”直升机升降平台的设计,待时机成熟将推出深海旅游项目,由此将旅游业、养殖业、高端设备制造业充分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为大力培育“海上粮仓”,山东根据不同海域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等自然属性,制定了5项海洋牧场标准,划分了投礁型、底播型、装备型、田园型、游钓型等5类特色海洋牧场,实行差异化发展。
2014年至今,山东省的海洋牧场、海上旅游、钓具、游艇、体育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新业态,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这些蓬勃发展的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生态护海再现海上“绿水青山”
在向海打造发展新高地的布局中,山东明确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
小管岛进行了“保护性利用”的有益探索。“如果不对小管岛进行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利用,这里很可能会重蹈一些海岛被过度商业开发的覆辙。”35岁的小管岛村村主任冯鹏庆幸赶上当今的发展机遇。
在小管岛的规划蓝图中,“生态优先”被摆在首要位置,在尊重海岛生态系统特殊性的前提下,开展海岛岛体、岸线和周边海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高海岛环境承载力,将其打造为“海上花园”。
与此同时,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充分开发小管岛周边海域,以海岛为支点,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海洋科技测试试验场和岛基海洋牧场。提升小管岛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建设海岛特色民俗村,让岛民真正参与小管岛保护利用并引导其转产转业,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
在烟台长岛,山东省委省政府设立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以期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长岛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高到74%。绿色发展不断释放活力,这里连续举办全国海钓锦标赛、环岛马拉松,高端民宿和渔家风情园相继投用。
山东保护蓝色屏障的法治之网越织越密,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激励约束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小管岛的未来,冯鹏满怀憧憬,他坚信脚下这片蓝色疆土会为更多岛民带来幸福感与获得感。(记者 邢婷)
关键词: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