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结合”试验“阵地七勇士”:一份事迹“空白”的立功证书

时间:2019-08-15 10:24:06       来源:中国国防报

盛夏时节,记者跟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吉林省四平市,看望参加过“两弹结合”试验“阵地七勇士”之一的79岁老兵刘启泉。

听说基地来人了,刘启泉特别激动,不顾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特意下楼来迎。虽然身上还挂着引流管,术后的刀口不时隐隐作痛,但刘启泉兴致很高,句句不离以前在部队的经历:“尝尝这个哈密瓜,不过没有咱那儿的甜。”四五十年前,他和战友在戈壁滩种的哈密瓜,有他这辈子品尝过的最香甜的味道。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次试验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大国,国际舆论却开始嘲讽我国“有弹无枪”,甚至有人想当然地预言:5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然而,仅仅两年后,1966年10月27日,中国导弹核弹结合试验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但是那些参与试验的英雄的名字,一直由于“保密”的原因无法公开。直到40年后,世人才知道,在距离发射工位只有160米的地下控制室内,有7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指挥操作,如果试验出现问题,他们将牺牲在这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内。

刘启泉就是当时的“阵地七勇士”之一。当年他刚从哈尔滨军工学院毕业,就作为加注技师参与了“两弹结合”试验,荣立二等功。

可这是一份只能默默藏在心底的荣誉。由于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在试验后几十年时间里,刘启泉没有向外透露一个字。老伴高玲芝边拿出刘启泉的二等功证书边感慨地说:“没想到他一声不响地‘骗’了我这么多年。”

打开刘启泉泛黄的立功受奖证书,记者看到,两页的“主要事迹”栏内一片空白。

“我爸问过我,干啥给你二等功啊,你当的啥兵?我说就工作突出呗,就站岗放哨。”刘启泉回忆。老父亲对此表示过质疑,大学生竟然去站岗放哨?父亲那时不知道,刘启泉不是普通的大学生,他在军校时学的是导弹相关专业,而这一点家里也无人知晓。

直到2007年,“解密”后的第二年,老战友才好不容易联系上刘启泉,告诉了他“解密”的消息。此后,已经退休的刘启泉有了新的爱好——通过博客记录自己在戈壁滩的军旅生涯,记录自己的光荣岁月。

“我以前都是用电脑写,现在更方便了,想写的时候就用手机写。”刘启泉带记者走进卧室,指着面前的台式电脑介绍。让记者惊讶的是,这台电脑平时就是他和老伴使用,已经79岁的刘启泉每天学习,用起电子设备来不输年轻人。

“我以前的经历都写在里面了,你可以看看,图片也都在里面。”刘启泉掏出手机登录自己的博客账号。记者看到,刘启泉的博客头像就是自己的军装照,博客从2007年3月开始更新至今,详细记载着那段让他难忘的戈壁滩往事。

“我以为这事不能公开呢,以为这辈子这事就烂到肚子里了。”在整个聊天过程中,刘启泉这样的话重复了许多遍。他告诉记者,从入学开始,他们就接受了严格的保密教育,所以对于自己参与“两弹结合”试验的经历,早就做好了一辈子守口如瓶的准备。

随行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馆长侯冀主动提起,想收藏一些刘启泉从军的纪念品。经过一番翻箱倒柜,他找到了当时的军大衣和一副领章、一个针线包。刘启泉痛快地决定,把它们都捐献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可惜以前好多老物件都因为搬家次数太多找不到了。”刘启泉遗憾地说。

当记者提起刘启泉的耳聋问题时,高玲芝说,刘启泉最近这些年听力一直不好,去年因为中耳炎在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陈旧性穿孔”,还问他以前受过什么伤。“我当时就逗他,是不是以前搞试验时伤的?他说‘别胡说,没有的事’。”高玲芝想到,刘启泉转业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工厂做技术设计工作,没有理由受伤,最可能的就是在戈壁滩风吹日晒的那几年。

即使现在已经解密,刘启泉也不承认,在戈壁滩的那几年给他带来了任何伤害。他记住的,是那里有最香甜的哈密瓜,最难忘的岁月。他的立功证书永远空白没有关系,那些最光荣的时刻已被他牢记在心底。

关键词: 立功证书 “两弹结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