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贵司的产品不仅IQ低下,EQ也不佳,那它们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席卷下销声匿迹。
平庸产品曾经大肆其道,是源于“产品生产—用户交付—交易结束”的传统模式的盛行:产品制造商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再转手给零售商后,就提前结束了自己的任务。
而如今,一些行业领军者已经在紧密布局,将传统产品改造为智能互联产品,并与客户持续互动。倘若我们把产品的IQ比作它们的智能程度,EQ则是产品的体验度。智能互联产品必须是拥有高智商、高情商的高双Q产品。
米其林轮胎已在向“轮胎即服务”转型。过去它只是一家单一的轮胎产品生产商,如今它根据行驶公里数向车队收取轮胎费用。他们还在轮胎里安装传感器,提高产品的IQ值。如果传感器数据显示胎压太低,米其林会及时为车主更换新的轮胎,用高EQ帮助车主实现燃油经济性的最大化。
特斯拉同样是一位“高双Q”的高段位玩家。
埃森哲资深董事总经理、全球高科技产业咨询业务领导人大卫·索维(David Sovie)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按照传统观念,大部分产品会随着时间的消耗变得越来越笨拙和不近人情。然而,特斯拉的车辆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可以逐步实现半自动化的驾驶、车内打电子游戏等功能。这样的产品在使用两三年后,其价值对于用户体验来说,其实是在不断“增值”,而企业也能在软件开发中开拓出更多的利润空间。
索尼的机器人狗AIBO也在试图通过技术,让自己远离 “IQ低下”、“EQ感人”的宿命。它体内有一片极小的、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晶片,不仅能聪明地记得主人的声音、动作、容貌,还可以依据主人的“培训”养成固定的动作习惯,给予他们体贴的回应。每一只受到培训的AIBO,其特征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变得更加突出,最终变成能洞察人心的定制化产品。
当先驱者在让产品逐渐变得智能互联,并实现自我修复、自我成长时,那些还在遵循“产品生产—用户交付—交易结束”传统线性模式的守旧企业必然会落伍。两百多年来的工业生产逻辑正在崩塌,先驱者和守旧派即将在竞争中分层。
在调研中,埃森哲发现,全球有近七成的产品制造商,已经意识到“产品再造之旅”的紧迫性,但只有16%的企业树立了“产品再造”的信念。很多企业受困于数字人才短缺、缺乏客户共情能力、系统陈旧、对于软件工程知之甚少等因素,对生产“高双Q”的产品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卫认为,所有“低双Q”的产品都要进行“再造”,管理者只要抓住其命门中的一项或几项,就能顺利给公司按下“转型”的按钮。在其新书《产品再造:数字时代的制造业转型与价值创造》中,他列举了一些可以操作的办法。
命门之一,产品重心要实现“从性能到体验”的转变。
消费者依据规格和描述,来购买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比如,曾经关注分辨率、像素和屏幕尺寸的消费者,现在更多会考虑电视的云服务、软件应用等服务。
抱着这样的信念,洗衣粉品牌奥妙在主业之外,开发了一款“高双Q”的产品——带有传感器的智能挂衣钩。它能够连接wifi,还配备手机应有程序,可以监测环境温度、湿度和阳光,温馨提醒用户晾收衣服的合适时间。
命门之二,让硬件产品实现“即服务”。
有了摩拜、ofo这类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取消了自己购买自行车的计划,在某种程度上,“随需随用”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惠普在2016年喊出了“设备即服务”的口号。他们会根据智能设备获取用户的电池状态信息,主动为用户运送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用户的工作职责有变,对设备的储存空间和处理能力的要求在短时间内飙升,他们会利用分析工具向其进行设置提醒。这一系列人性化的专业服务,都被捆绑成包,按每席每月进行收费。
如果企业对于靠自己单打独斗让产品“变聪明、变体贴”这件事缺乏信心,不妨试试第三大命门—— “从产品到平台”。
电气巨头施耐德构建了EcoStruxure Powers平台,它利用物联网、移动技术、传感器、云计算和网络安全等先进技术,为生态伙伴提供配电管理服务。目前,这项即时互联的业务,让该平台的使用次数已经超过48万,支持超过2万个系统集成商,连接超过150万台设备。
除此之外,“从机械电子技术到人工智能”也是一项必须握住的命门。
大卫表示,未来,以AI等数字技术作为价值来源的产品,势必将替代单纯的机械性产品,成为产品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
分析公司GNS利用AI,为部分患者寻找特定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其联合创始人科林希尔(Colin Hill)称,80%的临床失败都由患者和药物不匹配导致的,AI个性化医疗的聪慧和体贴,不仅有效改善了业务成果,还帮助公司节省了数亿美元的额外开支。
在现实中,“从线性模式到敏捷工程”这项操作常常被人忽略。但实际上,“产品再造”的运动一旦掀起,对于公司的文化来说,就是一场困难重重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它的作用十分关键。
由上而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以财务收益为驱动的创新体系、由过去推断未来的战略规划……都是线性组织腐朽而僵化的特色,它们不断干扰“产品再造”的进程,将“高双Q”产品扼杀在了萌芽中。
只有建立敏捷型组织,让自治、实验、创新成为企业内部的常态,“产品再造”运动才会早一天降临在贵司,你的产品才有机会变得更智能、更体贴。
记者|刘怡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