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3日,尼泊尔登山者Nirmal Purja发布的一张珠峰“大堵车”照片在中外互联网广泛流传。拍摄者预计,当时有大约320人堵在一次仅容一人通过的“死亡地带”,等待攀顶。
来自亚利桑那州的登山者埃德·多灵(Ed Dohring)便曾切身体验到珠峰“堵车”。就在前几日,当这名以登顶珠峰为毕生梦想的医生历经跋涉,站上珠峰山顶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登山者们为了自拍而互相推搡。据多灵观察,峰顶平坦处仅有两张乒乓球桌大小,但上面挤满了15至20个登山者。他不得不在人群中等待几个小时,才能最终上到那里。
今年,著名的珠峰“大堵车”离不开天气因素的影响。据悉,由于适宜攀登的好天气持续时间较短,只有三天,因此珠峰登山团队行程集中,造成人员堆集。
不过,这背后还隐藏着攀登珠峰多度商业化的问题。
在尼泊尔,越来越多旅行社将攀登珠峰作为旅游项目,加之政府方面的来者不拒,使得近年来挑战登顶珠峰的登山者数量显著增长。
据《纽约时报》报道,尼泊尔方面为今年春季攀登期共发放创纪录的381张许可证,每张价格约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6万元)。2018年春,这个数字为346人。
通常情况下,每名登山者至少需雇佣一位登山向导陪同攀登。因此,2019年春季窗口的攀登者人数或超过1000人。
珠峰攀登起初仅限于少数有财力的登山者。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Poisk公司对氧气罐实行技术革新,装备便携化为珠峰攀登的商业化与大众化提供了土壤。随着国际资本进入,攀登市场逐渐成形,如今在尼泊尔,林立的本地及国外登山公司开始用价格战招揽登山者。
相比限制许可证发放、人均收费约46万元人民币(约6.6万美元)的西藏北坡路线,向导费最低3万美元的尼泊尔南坡,对部分登山者更具吸引力。
参与攀登珠峰的向导、登山者和工程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部分组织者会大量使用老旧以及不合标准的登山设备,而这一点通常被各类媒体报道忽略。
今年4月,长期对此问题不够重视的尼泊尔政府终于宣布,将禁止使用10年以上的氧气罐,出台氧气质量标准,并成立专门小组调查登山设备的使用情况。
不过,改革并未解决实际问题。截至北京时间5月27日,今年已有至少10人在攀登珠峰期间遇难,成为珠峰史上遇难人数第四多的年份。
尼泊尔旅游局表示,珠峰攀登者的死亡原因是高原疾病。但在向导和登山者们看来,这一说法掩盖了围绕攀登商业化的种种结构性弊病。
谢尔巴人向导Tshering Jangbu Sherpa对《纽约时报》表示,拥堵造成的氧气消耗,对那些未配备补充性氧气罐的登山者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部分登山者的身体状况甚至本就不适合攀登珠峰。对于登山者的攀登历史、健康情况等关键指标,尼泊尔政府以及登山公司并无严格的识别程序。在实际攀登期间,经验欠缺的登山者不仅更易受到极端环境的冲击,还可能将整个团队置于危险之中。
大量涌入的登山人群,亦会破坏珠峰的生态环境。尼泊尔登山协会和尼泊尔徒步旅游业协会已向政府发起游说,寻求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建设带有基础设施的登山永久营地。珠峰“大堵车”或许能触发攀登珠峰活动的深层改变。
记者| 王怡
关键词: